扒了N多大神分享,我搞定了这套不“AI味”的写作流!

嘿,朋友们!最近我真是被 AI 写作这事儿给折腾得够呛。一方面吧,效率确实高,咔咔咔一顿输出,看着挺爽;但另一方面,那股子挥之不去的“AI 味儿”,就是那种说不上来但一读就知道不是人写的调调,实在让人头疼。更别提有时候想用这玩意儿搞点副业、写点干货,结果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忍直视,更别说拿去赚钱了。
作为半个搞技术的,我怎么能忍!于是乎,我花了好几天时间,扒拉了国内外一堆大神分享的 AI 写作技巧,加上我自己过去两年跟这些大模型“相爱相杀”的实践经验,终于!终于!捣鼓出了一套我觉得目前为止最新、最强的 AI 长文写作工作流!
今天就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们!别担心,就算你是 AI、写作双料小白,跟着我这套流程走,也能快速上手。什么学术论文、小说、自媒体脚本、商业计划书... 理论上都能帮你提效不少,关键是,还能尽量保留点“人味儿”。
强烈建议先点赞收藏,免得回头找不着! 好了,废话不多说,咱们开整!
第一步:信息搜集?交给 Grok,让它先去“挖矿”!
好,咱们写东西,第一步总得先搞清楚写啥,查资料对吧?以前我是吭哧吭哧自己搜,现在嘛... 嘿嘿,交给 AI!
这里我用的是 Grok。为啥是它?主要是因为——免费!虽然每天有次数限制,但搞定一般主题的初期调研是够够的了。比如写 MCP(模型语境协议?大概是这个意思吧),我就让 Grok 去搜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。
你可能会问,现在 GPT-4o、Gemini 啥的不是也能联网吗?为啥还单独用 Grok?这里有我的两个小考量:
- 联网功能的“副作用”: 我自己体感哈,很多大模型开了联网功能后,对你原始 Prompt 的理解力好像会下降,有点“放飞自我”的意思,不如关闭联网时那么听话。所以,我宁愿用 Grok 这种专门做搜索的,一次性把网上的相关信息、参考链接都扒拉下来,存本地,心里踏实。
- 模拟人类写作习惯: 这其实更像我们自己写东西的流程,对吧?写论文前,不都是先去知网、谷歌学术搜一堆文献,下载下来放好嘛。Grok 的 Deep Search 干的就是这个活儿。
你看,它搜起来还挺像模像样的,还会列出思考过程和一堆参考链接。这些链接可是宝贝,后面要用!

——等下,我好像忘了说,Grok 输出的东西有时候有点啰嗦,需要你自己再提炼下重点。别全信它的总结。
第二步:网页变“干粮”,方便 AI “消化”
拿到 Grok 给的一堆网页链接后,直接丢给大模型效果往往不好。我们需要把这些网页内容转换成 AI 更喜欢的格式——Markdown!
拿到 Markdown 文件后,我就在我的 VS Code 里(对,我用 VS Code 写东西,别问为什么,程序员的执念...)建个文件夹,把这些 Markdown 文件一个个存好。这样,我们就有了本地的、格式规整的“AI 食粮”。
第三步:搭骨架!让 DeepSeek 来画“写作蓝图”
有了原材料,接下来就该搭文章的骨架——也就是写作提纲了。
这一步,我用的是 DeepSeek。为啥选它?我自己测试下来,这家伙在生成中文提纲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,特别擅长理解中文语境,能给出的提纲结构和用词都比较接地气,甚至能想到一些挺巧妙的中文特色表达。
我就把之前 Grok 生成的调研报告(或者我自己整理的重点)喂给 DeepSeek,然后下 Prompt,比如:
“根据以下关于【你的主题】的资料,帮我写一份详细的中文写作提纲。目标读者是普通大众,所以请尽量生动形象,多用比喻和类比来解释专业概念,降低理解门槛。注意:绝对不要杜撰数据或事实!”
这里特别强调不要杜撰数据,是因为 DeepSeek 吧... 怎么说呢,它的“想象力”有点过于丰富,幻觉(Hallucination)问题相对明显点。这在创意写作时可能是优点,但在写需要严谨内容的文章时就是个大坑!我们得提前给它套上“缰绳”。

还有个小技巧,就是鼓励它多用类比。这样即便是写很枯燥的技术文,它也能帮你找到一些好玩的比喻,让文章读起来不那么累。这点我屡试不爽!
写到这儿突然有点饿了,待会儿得找点零食... DeepSeek 给出的提纲,通常结构清晰,逻辑也还行,可以作为我们下一步写作的基础。
第四步:开写!Gemini 2.5 Pro 大显身手
有了提纲和素材,终于可以开始“码字”了!这关键的一步,我目前的主力是 **Google AI Studio 里的 Gemini 2.5 Pro。
为啥是它?几个核心原因:
- 超长上下文窗口: 这玩意儿支持高达 100 万 Token 的上下文!啥概念?就是你可以把之前准备的所有 Markdown 素材、提纲,一股脑全塞给它当“记忆”,它基本都能记住。
- 超长输出能力: 一次性能输出好几万字(官方说 65536 Token),写长文简直不要太爽。
- 速度快 & 免费 (在 Studio 里): 在 Google AI Studio 这个官方测试平台上,用 Gemini 2.5 Pro 是免费的,而且输出速度嗖嗖的,体验极佳。
我就把 DeepSeek 生成的提纲,还有之前存好的那些 Markdown 参考资料,一起丢进 AI Studio 的对话框里,然后下指令:
“请根据以下提纲和参考资料,撰写一篇关于【你的主题】的详细文章初稿。请严格遵循提纲结构,充分利用参考资料中的信息。语言风格要求生动有趣,易于理解。忽略长度限制,尽可能详细。”

这里有个小窍门: 模型第一次写的可能不够长,或者细节不够丰富。别急,你可以接着追问:
“写得不错!请基于刚才的版本,再写一版 更详细的。增加更多细节和实例,优化一下语言表达,让读者更容易理解。”
反复迭代几次,就能得到一篇内容翔实、细节丰富的长文初稿了。看着屏幕上文字唰唰唰地冒出来,那种感觉... 啧啧,真·生产力!
第五步:精修润色!Cursor 来做最后的“抛光”
AI 写完初稿,通常还是需要人工打磨的。这时候,Cursor 就派上用场了。
很多人可能觉得 Cursor 就是个给程序员写代码的编辑器,但其实它内置的 AI 能力用来编辑和润色文本也超好用!我日常已经把它当主力文本编辑器了。
把 Gemini 生成的初稿粘贴到 Cursor 里,你可以:
- 一键优化格式: 比如让它自动调整标点、段落缩进,看着就舒服多了。右边还有实时预览。
- 选中段落精修: 选中某一段,然后
@
引用你之前存的某个 Markdown 参考资料,让它根据这个资料来重写或补充这段内容。 - 改写、缩写、扩写: 这些基本操作更是不在话下。

得承认,Cursor 是这套流程里唯一可能需要花钱的环节。它有免费额度(好像是 200 次请求?记不清了),但重度使用的话,可能得考虑订阅。不过,考虑到它带来的效率提升,我觉得这钱花得还算值吧... 反正我是订了。当然,你用其他熟悉的编辑器+AI 插件(比如 VS Code + Copilot)也能实现类似效果,看个人习惯了。
第六步:画龙点睛!让 AI 帮你配图
一篇文章光有文字有点干巴,配上几张合适的图片能加分不少。但我这种直男审美,自己找图配图简直是灾难... 于是,我又把 AI 抓来干活了。
我的习惯是分两步:
- 用大模型生成图片提示词 (Prompt): 我还是在 Google AI Studio 里,把写好的文章(或者关键段落)喂给 Gemini,让它根据内容帮我生成几段适合生成图片的英文 Prompt。为啥要这样?因为我实在不擅长直接写那些复杂的图像生成 Prompt 啊!让 AI 先把我的想法转成它“同类”能听懂的话👇
/imagine prompt: Split-screen visual concept for a social media banner (16:9 aspect ratio). Left side: depicted in cooler, slightly abstract digital blues and greens, showcasing raw AI-generated text blocks and data streams, maybe with subtle tool icons (Grok, Gemini). Right side: warmer, more organic tones, showing a human hand (the blogger's) using a stylus or keyboard to actively refine, edit, and add creative, personal touches (like highlights, annotations, or even small hand-drawn elements) to the text on a welcoming interface (like Cursor editor).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smooth, suggesting seamless collaboration towards a final, polished blog post. Modern flat illustration or clean graphic style, emphasizing the blend of AI efficiency and human creativity. --ar 16:9
- 用图像生成模型出图: 拿到 Prompt 后,再去专门的图像生成工具里跑。这里视频推荐的是 Google 的 Imagen 3(又是 Google 全家桶...)。选它的理由也很简单:免费(通常在 Google 的某些平台或 API 里可以免费试用或有免费额度)且效果顶尖!据说现在市面上比它强的付费工具也就一两家。把刚才生成的 Prompt 丢给 Imagen 3,就能得到质量相当不错的配图了。这样搞出来的图,既贴合文章内容,质量也过关,省心,比如下面这张👇

总结:这套组合拳,打的就是“效率”和“人味儿”!
好了,这就是我目前在用的 AI 长文写作工作流:
Grok (搜集) -> 工具转MD-> DeepSeek (提纲) -> Gemini 2.5Pro (初稿) -> Cursor (润色) -> Gemini+Imagen 3 (配图)
这套流程的核心思路就是“专业分工”:让不同的 AI 工具干它们最擅长的事儿,同时引入人工检查和调整的关键节点(比如筛选资料、审阅提纲、润色初稿),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,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我们自己的思考和风格,减少那股讨厌的“AI 味儿”。
写到这儿,感觉信息量有点大,我脑子都有点转不动了... 但真心觉得这套流程挺实用的,至少对我自己帮助很大。
不知道大家看完有啥想法?你们平时是怎么用 AI 写作的?有没有更好的工具或者技巧?快来评论区跟我交流交流! 咱们一起进步,把 AI 这把“双刃剑”用得更顺手!
好了,我得去歇会儿了,顺便找点吃的... 希望这篇“呕心沥血”的分享对你们有用!